手机网站

微信网站

版权所有  ©  北京国能赢创能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3772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013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行业要闻

《202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正式发布

《202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正式发布

2023-09-22
2023年9月22日,在2023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期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简称“装备中心”)牵头,联合行业权威专家、机构学者及重点企事业单位共同编制《202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简称《年鉴》)作为行业重要成果正式发布。发布期间,装备中心李国俊副处长,从《年鉴》的背景、主要内容、总结与展望等维度做了详细介绍。   李国俊处长介绍到,《年鉴》是我国第一本专注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实用性工具书,是经多位院士及行业权威专家指导,多渠道听取专家及企业意见,多轮评审,集合行业多方力量,历时一年完成全书编制。《年鉴》从管理、政策、研发、技术、产业、市场、应用等多维度展示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汇集行业发展各阶段的优秀产业成果及创新案例,引领行业持续发展。 2023《年鉴》邀请了100+行业权威专家、资深专业人士、代表性企业负责人围绕行业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等热点建言献策,共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年鉴》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走过14年,是集权威性、指导性、学术性、综合性于一体的官方资料,已成为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信息数据载体与技术交流平台,为行业机构前瞻研究和企业制定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有效借鉴。 《202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主要内容 2023年《年鉴》由行业篇、政策篇、城市篇、单位篇、事记篇、标准篇、成果篇七个部分组成,主要围绕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换电式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飞行汽车等前沿技术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梳理汇总,分析行业未来趋势,助力行业可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行业篇:紧扣科技前沿技术,引领打造未来产业风向标 主要围绕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换电式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飞行汽车等前沿技术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梳理汇总,分析行业未来趋势,助力行业可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飞行汽车技术”2023年首次入刊。 电动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长足进步,为电动飞行汽车的发展做好了技术和产业储备;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即电动飞行汽车的出现,使得高安全性和低噪音的城市空中交通成为可能。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在进入关键时期,车规芯片在推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上的作用更加凸现;以单车智能实现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将逐步向车路云图网一起协同发展;智能化、情感化的座舱成为未来购车的关键因素;基于安全和能量密度优势,固态电池前沿技术目前已成为国内动力电池重要布局方向。   城市篇:展示重点区域产业布局详实数据 共梳理近50个重点地区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2022年区域政策、整体产业布局、推广应用、基础设施及重大项目建设等发展情况,透过分析了解区域发展数据,为政府制定决策及企业制定发展规划提供支撑。 对接京津冀区域、长三角区域、珠三角区域、大湾区重点地区主管部门,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政府及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推动重点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助力区域产业协同创新。   单位篇:展示产业链上下游整车、关键零部件及科研院所布局情况 共收集140余家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重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产能建设及技术研发能力进展、合资合作等发展情况。   成果篇:准确把握企业创新发展及市场需求 共收集了26篇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在行业中实际应用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和剖析引导行业创新科学发展。 研究成果报告主要布局在电动化、芯片与智能、氢燃料电池、节能等领域。把握企业创新发展及市场需求,从成果简介、创新点及解决难点问题、国际水平对比分析、成果应用情况等维度深入阐述。   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将不断提升内容质量,加强在研究报告成果产出、宣传推广及品牌建设等方面工作,期待更多企事业单位和专家学者的参与及支持,共同为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5项氢能制取及利用技术拟列入国家工信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目录

15项氢能制取及利用技术拟列入国家工信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目录

5小时前
2024年4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公示《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2024年版)》,氢能领域共有15项制取及利用技术列入: 1)大功率重卡车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采用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替代柴油发动机,并使用工业副产氢气,全程无排放。采用低铂载量高性能膜电极,反应电压高,从根本上提高发电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配合高功率电堆层叠组装和密封技术、系统控制和优化技术,提高发动机效率。发动机系统兼容热回收技术,低温时为车内供暖。 2)氢燃料分布式发电系统:开发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系统,以氢气作为原料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电化学反应发电。燃料电池系统产生的直流电经逆变器并升压后,接入10kV交流电网线。副产水蒸气由洁净水收集装置收集,通过冷凝器回收热能,获取常温液态水,全运行周期清洁无污染。设计自动调节控制系统,可实现故障电堆系统在降容条件下持续运行。 3)加氢站成套装备:采用加氢站成套装备,将不同来源的氢气通过压缩机增压储存至储氢瓶组,再由加氢机采用分级加注模式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注氢气。自主开发液驱式氢气压缩机、隔膜式压缩机等关键增压设备,开展站控系统标准化设计。建立整站能量流动控制策略,智能控制加注过程,智能调整压缩机启停、储氢瓶组充装,实现加氢站全流程高效节能运行。 4)氢能轨道交通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采用模块化理念设计大功率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基于燃料电池的可靠性、耐久性、结构强度、噪声控制等优化设计技术,进行燃料电池系统的化工仿真与模拟、结构计算与设计、电气设计、控制算法研发。实现核心功能模块设计与开发、系统集成与优化控制、混合动力能量管理、故障诊断与寿命预测。通过多套燃料电池系统并联输出,满足氢能轨道交通车辆动力需求。 5)兆瓦级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电解水制氢技术:采用宽功率波动、快启动爬坡的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制氢技术和能瞬间反馈波动能源的电源模块,研制自洽于可再生能源宽功率范围波动特征的智能化整体控制系统,实现快速功率调节响应,解决电力波动对电解槽的冲击,实现电解系统的平稳运行。利用高密度电堆工艺设计优化制氢模块,采用变温吸附技术干燥提纯氢气,满足高质量用氢需求。 6)氢气锅炉低氮燃烧技术:采用分级送气及配风方式,协同燃烧安全控制技术、浓淡燃烧技术、无死角设计、余热深度回收利用等技术,实现氢气燃烧器与锅炉本体之间的良好匹配。利用助燃风形成烟气内循环,与烟气外循环相结合,配合炉膛无死角结构,保证锅炉稳定高效燃烧及高效分级换热,实现低氮氧化物排放。 7)镁基固态储运氢技术:利用镁基储氢合金材料的可逆吸放氢反应,通过高温导热油控制储氢装置内储氢合金的温度,结合氢气压力控制,实现镁基固态储氢装置的可控吸放氢过程。镁基固态储运氢车可常温低压存储和运输氢气,实现高效率、长周期储存氢气,储氢材料可循环使用,满足氢气储运需求。 8)规模化风光离网直流制氢技术:采用风光发电全直流离网制氢总体技术方案,将风光发电通过中压直流技术输送至化工园区。通过碱性电解槽和质子交换膜电解槽混合配置进行制氢,作为负载消纳可再生能源。通过储能、电解槽阵列优化运行策略和能量管理系统,使负荷与波动性风光出力匹配,实现整个系统稳定、经济运行。 9)绿色醇氢燃料在工业炉窑中的应用:采用醇氢炉窑,以绿色甲醇为燃料,利用炉窑余热,将其通过吸热和催化裂解为富氢混合气,提升燃料热值,再掺入炉膛内混合,实现快速燃烧。结合实际工况,通过控制系统调节裂解器和燃烧器内甲醇含量,进而调节富氢混合气掺混比例,确保炉膛内燃料有效燃烧,提升燃料热值,提高热效率。 10)二氧化碳加氢制绿色航煤技术:采用一步法,以二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制备芳烃,再经过精馏分离提取不同芳烃馏分,对低冰点馏分进行加氢精制合成环烷烃或链烷烃。收集以上产物,通过搭建实验平台将其与以生物质为碳源制备得到的绿色航煤组分、常规航煤组分等进行调配,得到适应不同来源需求的成品航煤调配方案。该技术可提高绿色航煤制备的高选择性与原料的高转化率。 11)面向轨道交通的制储一体化移动供氢系统:移动供氢设备由撬装式甲醇转换制氢设备、低压固态储氢以及多级增压加注系统组成。通过催化剂将甲醇分解生产氢气,将钛合金作为储氢合金,采用模块化设计使每个模组可单独吸氢和放氢。该系统满足不同流量的用氢需求,为轨道交通提供高效可靠的氢能制储一体化解决方案。 12)风光制绿氢合成氨技术:利用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电解制氢生产合成氨,以质子交换膜(PEM)为电解质,纯水为反应物,并采用零间距结构电解槽。通过合理配置储能储氢,电解制氢装置产生的氢气和深冷空分制氮装置产生的氮气混合后进入合成氨装置。经压缩机压缩、预热、氨合成反应、余热回收、冷却分离后液氨产品送至氨储存单元储存。 13)生物质合成气制绿氢技术:采用脱碳提氢装置,以生物质合成气为原料,经过除油、加压、脱硫、脱碳、提氢等工艺制备合格工业氢气。原料气从除油塔输入经除油压缩后进变换装置,提高氢含量,再经脱硫后分别进入真空变压吸附脱碳装置和原甲裂脱碳装置。一部分脱碳气经过焦炉煤气提氢装置直接得到产品氢,另一部分脱碳气经过甲裂提氢装置进一步经甲烷化后得到产品氢。工艺解吸气可进一步回收利用。 14)生物质气化-费托合成制备绿色航煤技术:采用新能源电解水制绿氢-费托合成工艺制备绿色航空煤油,优化集成风电光伏发电及加压流化床生物质气化系统工艺。利用绿氢取代灰氢、生物质绿碳取代化石碳源,最后通过高效费托合成工艺实现制备绿色航空煤油。电解水制氢装置根据新能源发电波动,实现“荷随源动”,达到分钟级负荷响应。 15)富氢尾气综合利用制氢技术:采用气体分离提纯系统,以液化天然气富氢尾气为原料,提纯制备高纯氢气。原料由入口端进入吸附塔,依次经吸附、多级压力均衡降、顺放、逆放、冲洗、多级压力均衡升及最终升压等步骤,实现多次均压回收获得氢气。氢气再经调节阀和产品缓冲罐稳压后,进入不锈钢精密过滤器去除微量的颗粒物,最终输出高纯度氢气。主要用能设备为隔膜式压缩机,容积效率高。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2024年版)》公示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度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工作的通知》(工信厅节函〔2023〕259号),经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及通信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行业协会推荐,专家评审等程序,形成《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2024年版)》。为进一步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现予公示。如有不同意见,请于2024年5月10日前将书面意见反馈至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 联系电话:010-68205369 传  真:010-68205341 电子邮箱:jienengchu@miit.gov.cn 附件: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2024年版)(征求意见稿)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 2024年4月30日  
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政策简报(2024年4月)

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政策简报(2024年4月)

7小时前
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政策简报(2024年4月)
5月1日起,粤港澳两地牌车辆管理推出四项便利措施

5月1日起,粤港澳两地牌车辆管理推出四项便利措施

2024-04-30
5月1日起,粤港澳两地牌车辆管理推出四项便利措施粤港澳两地牌车辆管理将推出取消关联核查纳税要求、延长指标有效期、优化非营运小汽车免检、放宽主驾驶人备案车辆数量四项便利措施。 一、取消申办不同类型两地牌指标的关联核查纳税要求。   对已经以纳税条件申办投资类指标的,同一申请人再申办 资格类、人才类、捐赠类等其他类型指标,及以投资高新企业条件申办指标时,不再核查相关投资类指标内承单位的纳税情况,凡符合对应条件的即予办理。   二、统一调整资格类、人才类及投资高新企业类两地牌指标为长期有效。   2019年4月15日后申办的资格类、人才类及投资高新企业类两地牌指标有效期由5年调整为长期有效,办理《粤港澳机动车往来及驾驶人驾车批准通知书》延期时, 无须再次提供相应资格条件证明。   三、优化申办两地牌的港澳非营运小汽车免检措施。   在港、澳首次注册登记6年以内的9座(含)以下非营运小汽车,申办两地牌时免于上线检验。   已办理两地牌的9座(含)以下港澳非营运小汽车(不包括面包车),自港澳地区注册登记之日起10年以内仅上线检验1次,即第2、4、8年免上线检验直接申领检验合格标志,第6年须上线检验;10年(含)以上的每年上线检验1次。   在内地发生过造成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或者非法改装被依法处罚的车辆,仍按原规定周期检验。   四、放宽主驾驶人备案两地牌车辆的数量。   凡符合条件的主驾驶人,可备案相应两地牌车辆,不受车辆数的限制。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国内首个汽车大模型标准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国内首个汽车大模型标准

2024-04-29
2024年4月28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国内首个汽车大模型标准。标准主要涵盖三个能力域,其中场景丰富度侧重评估汽车大模型对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等细分场景的支持情况,能力支持度重点关注汽车大模型在感知、理解、推理、生成等人工智能技术能力上的表现,应用成熟度主要评估汽车大模型在系统生态、部署定制、场景适配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长魏凯:针对汽车行业全面走向“人工智能+”这样一个大的趋势和行业需求,重点关注大模型在汽车行业的研发、生产管理、制造管理方面的应用,以及汽车产品智能化过程中,把大模型引入到这个车上,这样一个大的需求来开展这个标准的研制。 专家表示,大模型的出现为汽车行业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将加速推动汽车场景交互智能化和服务智能化。       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长魏凯:我们可能还会进一步细分。比如说把它分成在研发端,在生产管理端,在这个座舱智能化,细分这个标准,我们会制定更加详细的技术要求,来规范推动和支撑整个行业的智能化发展。    
打造国家级标杆,智能汽车运行安全检验中心启航

打造国家级标杆,智能汽车运行安全检验中心启航

2024-04-28
2024年4月27日,公安部交科所、宁德时代、时代智慧、滨湖山水城在江苏无锡滨湖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太湖湾车联网创新中心(智能汽车运行安全检验中心),旨在推动中国智能汽车运行安全创新政策,为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构筑国家级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高地,助力全国智能汽车产业发展。       无锡市滨湖区委书记孙海东,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蒋维维,宁德时代董事长特别顾问、时代智慧董事长孙康升,宁德时代董事长助理孟祥峰,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孙正良,时代智慧财务总监孙家佳出席并共同见证签约;滨湖山水城党工委书记宋晓裕,宁德时代后市场与售后业务部总裁李伟,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俞春俊,时代智慧董事孙晓培代表各方签署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四方将依托“政、产、研、用”全链强强联合,充分发挥无锡滨湖山水城的政策优势和车联网先导区资源、宁德时代全球领先电池技术和完善产业链、公安部交科所国家级科研机构的技术资源、以及时代智慧出色的市场拓展能力等各自优势,重点围绕新能源电池安全检测及应用场景测试、新能源汽车三电检测设备研发、新能源智慧交通领域展开智能网联等方面的合作,通过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探索发展新模式,以电池服务丰富车联网应用,构建应用新格局,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共同助力车联网创新中心的建设。 此外,宁德时代将专注于新能源智能汽车运行安全检验研究,以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探索发展新模式,为车联网创新中心的建设注入新动力。 车联网创新中心将聚焦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和动力电池的创新需求,汇聚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标准研制、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育等多元功能,致力于打造我国智能汽车运行安全领域的创新策源地与示范应用引导区,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全球首款“氢燃料增程汽车”亮相北京车展 搭载捷氢科技最新产品

全球首款“氢燃料增程汽车”亮相北京车展 搭载捷氢科技最新产品

2024-04-26
2024年4月25日,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隆重开幕,全球首款氢燃料增程汽车——荣威 iMAX8 氢燃料增程式混合动力MPV惊艳亮相。新车搭载捷氢科技最新燃料电池产品,通过氢能和电能“双重驱动”,以“中国智慧”为全球行业转型发展积极赋能。   此次亮相北京车展的荣威 iMAX8 氢燃料增程式混合动力MPV,由上汽集团、捷氢科技、同济大学等单位成立的“创新联合体”共同打造。   新车搭载了由捷氢科技针对乘用车(尤其EREV车型)最新研发的小功率燃料电池系统。系统基于平台化、模块化设计理念高度集成;额定功率45kW,效率达到50%,保持高效稳定工作;采用智能化自适应控制算法,控制误差<1%,具有高可靠、高耐久等优势,最大可实现30kW/s快速响应;优异的NVH性能,满足乘用车舒适性要求。     捷氢科技PROME P4M 燃料电池系统   该款燃料电池EREV能够在纯电优先、智能混动、强制保电三大驱动模式之间灵活切换。当充电资源充足时,选择纯电优先模式,燃料电池系统最小化介入发电;根据电池电量及驾驶工况,选择智能混动模式,燃料电池系统适时介入发电,最大程度提升续驶里程;在加氢资源充足时,选择强制保电模式,燃料电池系统最大化介入发电,实现车辆纯电续驶里程超过250km,最大续驶里程超过1000km,最高车速160km/h,整车性能和技术水平国际一流,为消费者打造绿色、静谧、舒适的高科技出行体验,创造绿色环保和技术普惠“双重价值”。   与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内燃机+锂电池”增程式混动汽车相比,“可氢可电”的氢燃料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优势更为明显,市场空间广阔。具体为,零碳零排,燃料电池EREV从根本上解决了汽车碳排放问题,在车辆使用周期内实现零碳零排放;降低能耗,燃料电池能量转化效率超过50%优于内燃机,能够在进一步降低能耗的同时,实现最长续航、最优性能;用户体验佳,降噪、减震等优异的NVH性能,大大提升驾乘舒适性。此外,相比全功率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EREV动力系统能够大幅降低成本,有望在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示范应用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新能源汽车迎“里程碑”时刻

新能源汽车迎“里程碑”时刻

2024-04-25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行业异军突起,迅速成为引领未来交通出行的新趋势。这一变革中,技术创新成为推动市场发展的核心力量,中国品牌凭借深度布局和持续创新,正改写着出行领域的市场格局。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已占全球市场的60%以上。在这背后,离不开像比亚迪这样的先锋企业的引领和推动。在跨国车企还在犹豫与观望时,比亚迪两年前率先选择停产燃油车,全面拥抱新能源,并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4月前两周主要厂商零售销量 数据来源:乘联会   里程碑时刻悄然而至电比油低功不可没   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里程碑”时刻已悄然而至。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4月上半月,中国乘用车市场零售51.6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市场零售26万辆,渗透率首次突破50%,市场占比首次超过燃油车。 上述数据意味着,曾经被消费者视为“非主流”的新能源汽车,已经完成了替代燃油车的使命,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二者之间的身份已发生转变。同时,新能源汽车实现这一“里程碑”式节点,也比原定的2035年提前了11年。 显而易见的是,作为行业“领头羊”,比亚迪在上述变革中“功不可没”。在停产燃油车的同时,通过持续技术研发和创新,实现了从“油比电低”到“油电同价”,再到“电比油低”的转变。提前吹响了“油电决战”号角。 “伴随新能源汽车研发力度持续增强,新车投放数量也快速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变革进度持续深入,正在突破迭代临界点。”在比亚迪总裁王传福看来,新能源汽车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技术创新是关键里程性能不断突破   然而,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在这一历史性的突破背后,技术创新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多年来对可持续能源和环保技术的不断探索与研究,成就了这一“里程碑”式突破。 过去,新能源汽车因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性能不稳定等问题而备受诟病。今天,随着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和技术的突破,这些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新型电池技术的研发使得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大幅提升,充电时间也大大缩短。 与此同时,智能化技术也为新能源汽车添上了“飞翔”的翅膀,使其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方面远远超越了传统燃油车。在技术加持下,一系列高品质、高性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成功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正是这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认识到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并将其作为首选的出行方式。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个人消费市场上,也体现在公共交通、物流配送等多个领域。新能源汽车正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赛道渐入佳境产业地位不断提升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中国品牌乘用车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达339.2万辆,同比增长26.4%,市场份额达59.6%,同比上升7.4%。 显而易见,燃油车时代的“市场换技术”已成为历史。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汽车赛道的突飞猛进,使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也正积极布局,融入国际产业链,与全球共享绿色发展最新成果。 比亚迪作为其中的代表,以其全产业链布局而被外界所熟知。在其构建混合动力、纯电动车的产品体系背后,是电池、电机、电控、IGBT等核心产业链布局,在全产业链的加持下,比亚迪也在去年四季度成功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电动汽车“销冠”。       2024年一季度汽车出口数据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在终结“市场换技术”历史的同时,中国汽车也在积极尝试“走出去”。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首次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132.4万辆,同比增长33.2%。新能源汽车出口30.7万辆,同比增长23.8%。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整车出口前十企业中,从增速上来看,比亚迪出口9.9万辆,同比增长1.3倍,位于前列。比亚迪旗下高端产品仰望U8更是凭借原地掉头、水中行驶等前沿技术,频频获得外国消费者“点赞”。 “我们要更加坚定,拥抱汽车百年未有的大变革,保持战略定力,确保战略方向的正确性。”王传福认为,电动化上半场已驶入快车道,智能化下半场正在换挡提速。未来,智电融合的整车智能,是发展方向,只有打好电动化的基座,才能建好智能化的高楼。    
广汽集团获得氢罐阀门保护支架及燃料电池汽车专利

广汽集团获得氢罐阀门保护支架及燃料电池汽车专利

2024-04-24
2024年4月23日,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氢罐阀门保护支架以及燃料电池汽车”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113074314B,申请日期为2020年1月。该专利摘要显示,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氢罐阀门保护支架以及燃料电池汽车,该氢罐阀门保护支架直接安装在氢罐的罐口处,结构紧凑,无需较大的安装空间,可以满足大部分的燃料电池汽车车型,适应性较强,其具体包括基座、支撑柱和护板,基座上的安装孔与氢罐的罐口连接固定,罐口处的控制阀门被收纳在基座、支撑柱和护板三者共同限定的空间内,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控制阀门周边的钣金结构仅仅碰撞挤压保护支架,从而将氢罐的控制阀门与外界挤压冲击隔绝,防止氢罐的控制阀门在碰撞过程中受到损伤破坏。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预计2024年将会有110多款新能源汽车上市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预计2024年将会有110多款新能源汽车上市

2024-04-23
2024年4月22日,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消息,深圳市价格认定与监测中心近日对汽车市场进行了调查巡视。从调查巡视情况看,今年以来深圳新能源汽车价格普遍下跌。监测数据表明,今年以来深圳新能源汽车价格普遍下跌,一般跌幅在5-10%左右。其中,监测的新能源汽车有10款价格下跌,降幅最大的为-宋PLUS新能源(DM-i110KM旗舰型),售价从年初的15.48万元辆降至13.98万元辆,下跌9.69%。   今年以来深圳新能源汽车价格普遍下跌   为做好汽车市场价格监测工作,及时了解深圳新能源汽车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情况,研判其后期价格走势,近日,深圳市价格认定与监测中心对汽车市场进行了调查巡视。从调查巡视情况看,今年以来深圳新能源汽车价格普遍下跌。   一、新能源汽车价格情况   监测数据表明,今年以来深圳新能源汽车价格普遍下跌,一般跌幅在5-10%左右。其中,监测的新能源汽车有10款价格下跌,降幅最大的为比亚迪-宋PLUS新能源(DM-i 110KM 旗舰型),售价从年初的15.48万元辆降至13.98万元辆,下跌9.69%。     巡视中,有4s店工作人员表示,从2022年开始,门店内关注电车的消费者明显增多,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电车价格逐渐走低,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行业也给予大量的政策支持,包括购车补贴、免征购置税、牌照优惠等,加速了汽车市场“油转电”。同时工作人员还介绍,现在到店购置比亚迪系列新能源汽车可享多重优惠,如首任车主自购车之日起可享受2年内赠送充电桩及免费安装服务,三电系统终身保修(首任车主)整车保修期6年或15万公里,2年免费云服务、1年免费车机流量。   二、原因分析   (一)市场供过于求   从供应端看,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944.3万辆,比上年增长3成。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仅比亚迪、问界、理想三家的计划交付量就增加了230万辆,而市场需求预测仅有210万辆增量,市场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   (二)电池成本降低   电池成本占整车的成本达到50%左右。数据表明,国产电池级的价格,在2022年底到达峰值后便开始滑坡式下降,相比峰值接近60万元吨的价格,目前已降至10万元吨左右,降幅达到8成。据业内人士反馈,碳酸锂价格每吨降低10万元,一辆容量为70KWh的纯电动汽车制造成本就可以节省近1万多元。   (三)规模化及全产业链优势   从供给侧来看,我国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形成了以大型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为链主的“三电”“三智”产业链条,以及充电桩等配套产业。比如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产业链整合优势,以及火爆销量下规模效应的成本优势的结果,让比亚迪有了产品定价的主动权。   三、后期预测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24年要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预计2024年将会有150多款新车上市,其中110多款是新能源汽车。2024年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将异常激烈,预测价格战可能以多种形式展开,包括降价促销和定位下探等。   来源: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  
金融监管总局拟对新能源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进行调整

金融监管总局拟对新能源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进行调整

2024-04-22
为促进新能源车险降本增效,金融监管总局财险司已于近日下发《关于推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各监管局、各财险公司、行业协会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从优化新能源车险供给机制,提升行业新能源车险经营水平等方面做出细化部署,与此同时也对保险公司提升新能源车险经营水平提出要求。  扩大新能源车险自主定价系数  据悉,为优化新能源车险供给机制,本次《征求意见稿》提出四方面的内容:   一是扩大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范围。为提升市场经营主体的定价能力,《征求意见稿》提出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范围按照[0.5-1.5]执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为增强财产保险公司的定价自主权,原银保监会早在2023年就将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由[0.65-1.35]扩大为[0.5-1.5]。由此可以看出,新能源商业车险的自主定价系数范围已经向燃油车看齐。  二是丰富新能源商业车险产品。为支持行业优化新能源商业车险保障责任,有序增加产品供给,《征求意见稿》要求保险公司贴合市场需求,研究推出“基础+变动”组合保险产品,为兼职运营网约车的新能源车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险保障。  三是优化调整新能源商业车险基准费率。为发挥行业纯风险保费在定价中的基准作用,完善行业纯风险保费测算和调整的常态化机制。《征求意见稿》支持根据市场实际风险情况,定期测算并适时调整新能源商业车险行业纯风险保费,优化新车型的定价标准,提升定价精准度。  四是建立新能源车险兜底保障机制。为有效解决部分车辆投保难问题,实现愿保尽保,《征求意见稿》将推动行业研究建立高风险车辆兜底保障机制。据悉,保交所正在和监管讨论方案,研究设置行业机制,为高风险新能源车提供兜底保障,从而改善保险公司承保意愿。  “调整自主定价系数可以让保司有更多的定价权,毕竟不能让保司‘赔本赚吆喝’。”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据悉,由于无法精准识别私家车和营运车,以及当前新能源车险的数据积累不够,保司在新能源车险的定价方面不够精确,导致新能源车险的赔付和成本高于燃油车。如今,新能源车险的自主系数得到调整,这意味着新能源车的保费定价会逐步拉开差距,也将更具有个性化和差异化。  鼓励保司探索风险减量服务创新  为提升保险业新能源车险经营水平,《征求意见稿》鼓励行业经营主体探索新能源汽车风险减量服务创新,加强新能源汽车专业研究能力,提高新能源车险经营数智化水平。  具体来看,《征求意见稿》支持行业开展新能源汽车零整比、安全指数等研究,定期向社会发布研究成果。加强跨行业交流合作,为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企业优化和改进产品设计提供建议参考,推动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成本。  在提高新能源车险经营数智化水平方面,《征求意见稿》鼓励行业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区块链、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加快数字化、线上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步伐,提高对新能源车的风险识别和精算定价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业务流程实现降本增效。  此外,《征求意见稿》还鼓励行业经营主体以风险减量管理为切入点,持续完善服务体系。在电池检测、充电桩服务、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设备安装、车队托管和安全驾驶服务等方面更好满足客户需求,加快健全新能源车险业务生态。  风险减量,指利用科技等手段,通过主动介入被保险标的的风险管理而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实现社会风险、行业风险总量的减少。2023年,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要求保司加强全局谋划、战略布局,根据公司自身条件稳妥有序开展风险减量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公司先试先行,逐步夯实财险业风险减量服务基础,引领带动其他公司逐步参与风险减量服务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保司也在积极探索风险减量服务,头部险企在该方面的动作更是频繁。中国人保在2023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当前的风险减量工作主要集中在保前和保中两大阶段。下一步会把整个的保险模式做成保险+风险减量、服务+科技的商业模式。  最晚将于6月1日前实施  为统筹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政策实施的时间,以及各方主体的责任。 在政策实施时间上,《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各监管局应根据辖区内车险市场情况,稳妥确定辖区内扩大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的实施时间和自主定价系数的回溯监管标准,并向金融监管总局备案,实施时间原则上不晚于2024年6月1日。 同时,《征求意见稿》要求各监管局发挥引导作用,指导财产保险公司合理设定各地区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均值和手续费率上限。 聚焦到保司方面,《征求意见稿》要求各财产保险公司要严格执行新能源车险各项监管要求,优化新能源车险供给,满足消费者保障需求,持续完善服务体系,增强新能源车险消费者的获得感。 保险业协会要制定并发布新能源车“基础+变动”组合保险产品的示范条款,研究制定关于高风险新能源车兜底保障的实施细则,组织开展新能源车零整比、安全指数等研究。精算师协会要进一步完善新能源商业车险纯风险保费测算的常态化机制,根据市场风险变化情况及时科学测算和发布新能源商业车险纯风险保费。 银保信公司要持续升级车险信息平台,为财险行业提供数据和系统支持,做好新能源车险的费率监测与预警。上海保交所要持续建设完善新能源车险交易服务系统,为实施新能源车兜底保障提供配套系统支持。银保信公司和上海保交所要协同有关单位构建新能源车跨行业数据共享机制。    
中国一汽分别与大疆车载、亿咖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一汽分别与大疆车载、亿咖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4-04-19
2024年4月18日,在中国一汽第五届科技大会上,中国一汽与大疆车载签署智能驾驶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能驾驶领域开启全面战略合作,重点在红旗车型研发过程中结合各自专业优势,加强高级别自动驾驶平台、端到端智慧出行、先进高性能传感器等方面协同创新,共同打造技术领先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引领智能驾驶技术方向。   同日,中国一汽与亿咖通科技签署智能座舱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紧密推进各项共识快速落地,在合作中不断推动技术融合和创新变革,抢抓汽车智能化发展新机遇,携手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能座舱领域开启全面战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在座舱域控相关产品设计与开发、生态终端相关产品合作共创、车联网生态运营及运维等维度开展合作,建立智能座舱“端管云”一体化的全栈研发能力,共同打造极具竞争力的红旗智能座舱和红旗OS。同时,双方还将共同打造红旗品牌高端手机,为广大用户带来极致的互联智能交互体验。  
工信部:支持中关村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工信部:支持中关村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2024-04-18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4月1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科技部、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介绍2024中关村论坛有关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陈克龙围绕如何支持中关村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本届论坛上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去年178家国家高新区实现园区生产总值18万亿元   封面新闻记者:中关村是我国第一家国家高新区,请问在支持中关村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哪些具体部署?谢谢。   陈克龙: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高新区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高新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加速提升。2023年,全国178家国家高新区实现园区生产总值18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约14%;实现工业增加值9.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约23%。178家国家高新区集聚了全国约30%的高新技术企业、40%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的科创板上市企业。   中关村是我国第一家国家高新区,也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高新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关村要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我们将会同科技部等相关部门,与北京市一道,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履行指导国家高新区等科技园区建设的职责,强化工作联动,引导资源汇聚,支持中关村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走在前、做表率,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一是着力打造全球领先的创新策源地。支持中关村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聚焦重点领域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攻关。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在中关村布局建设。   二是着力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中关村完善科技创新企业分类培育机制,培育一批链主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及世界一流企业。强化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三是着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中关村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万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健康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产业。深化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建设,发挥中关村的协同引领作用。   四是着力营造开放创新生态。支持中关村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打造全球领先的创新服务体系,支持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平台、国际合作特色园区。办好中关村论坛等系列高端活动,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谢谢。   工信部将在2024中关村论坛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   中新社记者:近两届中关村论坛,工业和信息化部都是主办单位之一,请问本届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要推动哪些工作,有哪些亮点?谢谢。   陈克龙:谢谢您的提问。高水平举办中关村论坛,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我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中关村论坛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2023中关村论坛贺信精神,发挥工信特色和优势,与科技部、北京市等加强协同,共同推动中关村论坛成为北京科技创新发展的“名片”。在本届论坛上,我部将围绕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   一是高标准办好平行论坛。围绕全球关注度高、创新活跃领域,设置6场平行论坛,分别是“未来产业创新发展论坛”“脑机接口创新发展与应用论坛”“高端仪器创新发展论坛”“智能制造创新发展论坛”“氢能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和“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发展论坛”。我们将积极邀请国内外院士、专家和全球知名企业参与,分享业界在脑机接口、氢能等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发现、技术突破和创新应用,着力提升论坛国际化高端化水平。   二是高水平展示产业科技创新成果。围绕论坛主题,邀请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元宇宙、脑机接口等领域的优秀企业参会,以平行论坛为平台,向世界展示产业科技创新重大成果。同时,在本次论坛上,相关机构将发布一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技术白皮书、知识产权报告等最新研究成果。   三是高效率推动科技成果对接落地。以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为契机,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将在技术交易大会进行成果发布,并与投融资机构交流对接,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在京落地,全力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在论坛举办期间,我部在加强部市协同、精心组织论坛、会展工作的同时,也将认真做好论坛期间网络、无线电等安全保障工作,为高质量办好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作出积极贡献。也请各位媒体朋友关注上述活动。    
2023年新能源汽车对成品油替代量已达1700万吨

2023年新能源汽车对成品油替代量已达1700万吨

2024-04-17
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对石油流通行业的影响是长远的,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2023年新能源汽车对成品油替代量已达1700万吨。“双碳”目标战略下,新能源汽车发展具有政策和市场优势。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增长35.8%和37.9%,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创下历史新高。其中,纯电动汽车占比69.9%,销量占比70.4%。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研究所所长王利宁援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称,结合新能源汽车的行驶里程及汽车能耗测算,2023年约替代成品油1700万吨,约占消费的10%以上。他预计,今年对成品油的替代量将达到2000万吨。   王利宁表示,这将加速石油峰值的到来,预计成品油消费峰值在2025年左右,石油总体消费将在2030年前达峰,并认为该时间节点或有提前到来的可能。   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对石油流通行业影响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王利宁对表示,一方面,当成品油需求达峰后,需求下降可能导致产能过剩,届时石油炼化行业的转型发展和出口政策保障,将成为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另一方面,成品油需求下降还体现为对石油流通行业的结构性影响,包括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   去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成品油消费的主体。2019-2023年,这三大行业成品油消费呈现波动趋势,其中2023年消费占比同比下降约7.7个百分点。   王利宁进一步称,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对汽油的影响最大。与柴油缓慢下降有所不同,汽油在需求达峰后没有平台期,即汽油销量达峰后需求会快速回落,由此造成汽柴油产品结构占比发生明显变化。届时,汽油占比将下降,柴油占比提升。   此外,南北方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和渗透率的差异,也会导致汽油需求达峰的时间表现出区域差异。   预计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突破40%,成为汽车工业新的增长点。   界面数据曾依据新车交强险购买数,计算出了全国31个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截至2022年12月,31城中,有12城新能源汽车单月渗透率超30%,其中有9城都在南方,北方城市仅有天津、郑州和长春。   2021年6月-2022年12月,北方城市中,长春新能源汽车单月渗透率在31城中涨幅最高,上涨超27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南北方差异显著。   王利宁认为,对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更高的南方地区,汽油达峰时间将更早、销量下降会更加快速,北方地区汽油达峰时间相对延后。由于汽油需求、达峰时间的南北差异,“北油南下”等相关工程布局也会因此产生较大变化。  
京津塘高速全线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京津塘高速全线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2024-04-16
2024年4月10日,河北省交通运输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公安厅三部门联合发布公告,京沪高速公路河北廊坊段(京津塘高速公路河北段)正式用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   京津塘高速公路河北段是河北开放的首条高速公路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路。此前,京津塘高速公路北京段、天津段均已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此次河北段开放意味着京津塘高速公路全线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示范应用。   面对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需求,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联合省交通运输厅、省公安厅成立创新管理联合体,共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标准制定、示范应用及产业化进程。3月22日,三部门联合印发《河北省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实施细则》,明确了省内高速公路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主体、驾驶人及车辆,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等一系列内容。   今年年初,天津港至北京马驹桥物流园公路货运自动驾驶先导应用试点在京津塘高速公路启动常态化道路测试,标志着我国自动驾驶卡车首次实现跨省运营。“京津塘高速公路全线开放,打通了包含公路货运在内的物流全场景运输,让‘门到门’自动驾驶运输落地成为现实。”参与实车测试的北京主线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王超表示。   接下来,河北将深入探索智能网联汽车高速公路通行与商业模式融合的实际需求,为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