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站

微信网站

版权所有  ©  北京国能赢创能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3772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013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行业要闻

“走进中国汽车-北汽”技术与产品巡展活动暨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前瞻技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走进中国汽车-北汽”技术与产品巡展活动暨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前瞻技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2024-12-12
2024年12月10日,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编制办公室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走进中国汽车-北汽”技术与产品巡展活动暨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前瞻技术交流会专场活动,在北京汽车产业研发基地举行。此次活动以“搭建供应链企业与整车企业沟通桥梁,打造供需一站式合作平台”为主题,聚焦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领域的关键技术,吸引了众多行业权威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参与。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艾迪智联董事兼总经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编制办公室主编李方正,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智能网联中心电子电器技术总监魏跃远、材料及轻量化部总师王智文,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智能网联部副部长吴含冰,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底盘全国重点实验室联盟主任张俊智,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科意创(广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云,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央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任鹏飞等嘉宾出席了本次交流会。 上午的交流会聚焦智能网联与芯片主题,由李方正主持。会上,各位嘉宾就智能网联与芯片产业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     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智能网联部副部长吴含冰女士发表了关于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进展的演讲。演讲中,吴含冰深入剖析了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的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行业提供了清晰的规范框架,有助于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在技术创新及应用方面明确方向。     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科意创(广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云先生发表了关于《基于银烧结的 STPAK 功率模组及系统应用》的演讲。深入讲解了基于银烧结的 STPAK 功率模组相关技术细节,全面阐述了其在系统应用中的实际表现与优势。     南京仁芯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副总裁金栎先生进行了《高速 SerDes 芯片研发与探索》的演讲。金栎先生深入剖析了高速 SerDes 芯片的研发过程,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探索。     无锡车联天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CTO 李志刚先生发表了《从单域到跨域智能的开发探索与实践》演讲。李志刚深入探讨了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在从单域智能迈向跨域智能进程中的开发实践经验与成果,阐述了其演进路径。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底盘全国重点实验室联盟主任张俊智先生,发表了《电动汽车智能底盘的创新发展 - 面向 2030 的智能底盘技术体系与指标体系重构》的演讲。张俊智指出电动汽车时代智能底盘的重要性,深入讲解了面向 2030 年智能底盘技术体系与指标体系的重构方向,为行业呈现了智能底盘在提升汽车性能与操控体验方面的前沿研究与创新思路。     联通智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解决方案与交付部总经理白桦先生发表了《数字化转型出海新征程,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大纲》的演讲。白桦先生深入探讨了如何借助数字化手段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开启全球化征程,阐述了相关战略布局与实施大纲,为汽车行业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特钢技术中心副主任杨成威先生进行了《钢铁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应用分享》演讲。杨成威先生深入讲解了钢铁在新能源汽车制造中的应用情况,涵盖材料特性、工艺适配及优势体现等多方面内容。     鞍钢汽车材料营销中心应用技术事业部技术总监姜志公先生发表了《鞍钢车身一体成型MPI零件解决方案》演讲。演讲聚焦于汽车制造领域的车身结构创新,姜志公先生详细阐述了鞍钢针对车身一体成型MPI零件所研发的解决方案,包括材料特性、技术工艺以及该方案在提升车身性能、优化生产流程等方面的优势与应用前景,为汽车行业在车身结构设计与材料应用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技术参考,现场吸引了众多汽车制造及相关产业专业人士的关注与讨论。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央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任鹏飞先生带来了《新能源车用大型一体式压铸件力学性能测试及精准化建模方法研究》的演讲。演讲聚焦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的技术探索,任鹏飞先生深入讲解了大型一体式压铸构件的力学性能测试细节,阐述了精准化建模方法的研究成果。   活动期间,北京汽车研究总院领导及各部门人员参观了展区,与参展企业代表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产品的技术创新点、应用场景及市场前景,并积极探讨潜在合作机会,进一步促进了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此次交流会在热烈的交流氛围中圆满收官,成功构筑起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互通与合作的优质平台。未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编制办公室将围绕技术与产品供需对接再组织一系列专场活动,积极促进全行业资源的深度整合与协同联动,汇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多方力量,共同开创产业发展新篇章。  
2024汽车轻量化论坛在京召开

2024汽车轻量化论坛在京召开

2024-08-26
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编制办公室主办、北京国能赢创能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2024汽车轻量化论坛”于2024年8月23日在北京裕龙国际酒店召开。13位行业重磅嘉宾围绕汽车轻量化产业化应用的关键共性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前沿技术。 此次论坛邀请近100家整车企业及零部件企业、材料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参与,实现与上下游的供需全链条无缝对接;采取会议与展览的深度融合,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加强交流效果和体验,推动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首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副院长/集团首席专家孟宪明以《汽车轻量化技术路线与发展趋势》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报告详细介绍了汽车轻量化技术的重要性和发展路线,包括结构优化、新材料应用、先进制造工艺和连接技术,旨在实现汽车减重、提升能效和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提出了具体的轻量化目标和材料应用预测。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首席杨钫带来主题为《红旗新能源轻量化探索与实践》的主旨报告,详细介绍了红旗品牌在新能源轻量化方面的实践,如高能安全电芯技术、大模组成组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以及未来展望。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研发总院材料工艺总师李明桓带来主题为《新能源浪潮下的东风汽车轻量化技术变革及实践》的主旨报告,报告详细介绍了东风汽车公司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趋势下,对轻量化技术的重要性认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公司的轻量化技术发展思考和实践案例。内容包括了行业趋势分析、轻量化技术的意义、东风公司的"五化"战略、关键轻量化技术实施路径,并对公司未来的轻量化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     中天特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技术总监王礼银带来主题为《中天钢铁集团汽车用钢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进展》的主旨报告,报告详细介绍了中天特钢在汽车用钢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方面的进展,包括生产能力、技术研发、产品质量控制、材料应用案例以及对汽车轻量化的贡献。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教授/技术研究院薄板研究所所长韩赟带来主题为《汽车底盘高耐蚀与轻量化用钢研发及应用进展》的主旨报告,报告详细介绍了首钢集团在汽车底盘轻量化和高耐蚀用钢的研发、产品系列、技术优势、应用案例以及为客户提供的全流程应用技术解决方案。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技术总师黄遵国带来主题为《商用车轻量化技术开发及应用》的主旨报告,报告从商用车轻量化的核心意义、现状与预测、技术路径及应用案例、新能源轻量化的必要性与方案,以及政策和技术驱动因素等方面与大家进行了全面分享。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总体专家组成员,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副主任刘波带来主旨为《一体压铸铝合金SPR连接仿真与实验》的演讲报告,报告从行业现状和轻量化、一体压铸铝合金结构件、SPR关键定义与参数、SPR连接仿真与实验、未来展望5个维度与大家进行了分享。     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春林带来主旨为《基于绿钢的鞍钢新能源钢制电池包开发》的演讲报告,报告详细介绍了新能源钢制电池包领域的最新研发成果和行业应用前景。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总院轻量化业务经理王博带来主旨为《商用车轻量化发展趋势及材料开发实践》的演讲报告,报告详细介绍了北汽福田汽车在商用车轻量化发展趋势、材料开发实践以及低碳技术应用方面的战略规划和技术创新。     钢铁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教授王存宇带来主题为《车用轻量化大型复杂构件一体式温成形工艺技术研究进展》的主旨报告,报告详细介绍了车用轻量化大型复杂构件一体式温成形工艺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新能源汽车对轻量化的需求、钢制一体式零件的成形方式、一体式零件用钢的材料特性及性能评估。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复合材料负责人、博士曹兴枫带来主题为《先进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新能源轻量化电池箱体中的应用进展》的主旨报告,报告从复合材料电池箱体应用背景、复合材料电池箱体开发、复合材料电池箱体制造与性能验证3个维度与大家进行了分享。     上海剑平动平衡机制造有限公司检测中心主任周池东带来主题为《新能源汽车电机动平衡技术的解决方案》的主旨报告,报告重点从动平衡原理、新能源电机-平衡解决方案、软件功能与数据统计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特级总师/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任起龙带来主题为《轻量化共赢方案判据及玄武岩纤维新材料在汽车轻量化应用》的主旨报告,报告详细介绍了轻量化在汽车行业的应用,特别是玄武岩纤维新材料在汽车轻量化中的应用进展、性能特点以及北汽福田汽车在轻量化和双碳目标方面的实践和创新。  
《202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正式发布

《202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正式发布

2023-09-22
2023年9月22日,在2023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期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简称“装备中心”)牵头,联合行业权威专家、机构学者及重点企事业单位共同编制《202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简称《年鉴》)作为行业重要成果正式发布。发布期间,装备中心李国俊副处长,从《年鉴》的背景、主要内容、总结与展望等维度做了详细介绍。   李国俊处长介绍到,《年鉴》是我国第一本专注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实用性工具书,是经多位院士及行业权威专家指导,多渠道听取专家及企业意见,多轮评审,集合行业多方力量,历时一年完成全书编制。《年鉴》从管理、政策、研发、技术、产业、市场、应用等多维度展示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汇集行业发展各阶段的优秀产业成果及创新案例,引领行业持续发展。 2023《年鉴》邀请了100+行业权威专家、资深专业人士、代表性企业负责人围绕行业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等热点建言献策,共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年鉴》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走过14年,是集权威性、指导性、学术性、综合性于一体的官方资料,已成为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信息数据载体与技术交流平台,为行业机构前瞻研究和企业制定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有效借鉴。 《202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主要内容 2023年《年鉴》由行业篇、政策篇、城市篇、单位篇、事记篇、标准篇、成果篇七个部分组成,主要围绕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换电式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飞行汽车等前沿技术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梳理汇总,分析行业未来趋势,助力行业可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行业篇:紧扣科技前沿技术,引领打造未来产业风向标 主要围绕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换电式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飞行汽车等前沿技术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梳理汇总,分析行业未来趋势,助力行业可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飞行汽车技术”2023年首次入刊。 电动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长足进步,为电动飞行汽车的发展做好了技术和产业储备;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即电动飞行汽车的出现,使得高安全性和低噪音的城市空中交通成为可能。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在进入关键时期,车规芯片在推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上的作用更加凸现;以单车智能实现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将逐步向车路云图网一起协同发展;智能化、情感化的座舱成为未来购车的关键因素;基于安全和能量密度优势,固态电池前沿技术目前已成为国内动力电池重要布局方向。   城市篇:展示重点区域产业布局详实数据 共梳理近50个重点地区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2022年区域政策、整体产业布局、推广应用、基础设施及重大项目建设等发展情况,透过分析了解区域发展数据,为政府制定决策及企业制定发展规划提供支撑。 对接京津冀区域、长三角区域、珠三角区域、大湾区重点地区主管部门,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政府及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推动重点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助力区域产业协同创新。   单位篇:展示产业链上下游整车、关键零部件及科研院所布局情况 共收集140余家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重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产能建设及技术研发能力进展、合资合作等发展情况。   成果篇:准确把握企业创新发展及市场需求 共收集了26篇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在行业中实际应用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和剖析引导行业创新科学发展。 研究成果报告主要布局在电动化、芯片与智能、氢燃料电池、节能等领域。把握企业创新发展及市场需求,从成果简介、创新点及解决难点问题、国际水平对比分析、成果应用情况等维度深入阐述。   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将不断提升内容质量,加强在研究报告成果产出、宣传推广及品牌建设等方面工作,期待更多企事业单位和专家学者的参与及支持,共同为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头强劲

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头强劲

7小时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今年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增长5.9%,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支撑明显,制造业“压舱石”作用不断增强,工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奠定了坚实基础。 制造业链条长、覆盖广、影响深远,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所在,也是国计民生的命脉所系。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向好、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措施先后出台,有力提升了制造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历经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已达约30%,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62.9%、80.1%,已建成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 也要看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仍面临多方面挑战。部分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的对外依赖度较高;科技创新、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程度不深;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充分发挥,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较少;新旧动能转换面临传统制造业增长乏力和产业发展方式深度转型不足的双重压力。 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催生制造业发生革命性变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到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转型发展关键期攻坚期。需要深刻把握制造业变革趋势,加快推进制造业领域科技创新和数字赋能,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提升价值链层次,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和新一轮竞争主动权,走出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中国道路。 加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转型创新。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建立健全通用平台、行业平台、专业平台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鼓励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基于平台的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和管理、智能化售后服务、产业链协同等新模式。加快智能芯片、算法框架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探索工业大脑、机器人协助制造、机器视觉工业检测、设备互联管理、生产管理智能决策、数字孪生设计优化、需求预测及供应链优化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创新突破。探索大模型与面向工业场景的小模型协同应用模式,降低制造业大模型培育门槛。 加强战略谋划,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加快研究制定国家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明确我国未来制造业发展总体规划和“路线图”。聚焦战略前沿和制高点领域,立足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组织实施一批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重点项目和工程,评选一批未来产业应用示范城市和项目。加快布局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等重点细分产业,加强量子材料工艺、核心器件和测控系统等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系统布局自主可控的可信安全基础设施。推动颠覆性技术与制造业各领域构建多维度的应用场景,重点扶持行业级、场景级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鼓励优势企业围绕场景拓展行业应用领域。 持续重点领域制造业绿色发展,形成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推进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电子设备制造等重点行业绿色提升,构建完整绿色产业链。加快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实施汽车生产线智能化建设,推进新能源高端车型量产,力争在电池、电机、电控以及传感器、专用芯片等领域形成领先优势。积极发展绿色智慧能源产业,推动原料、燃料替代和工艺革新技术,推动化工、冶金等高碳产业生产流程零碳再造,以氢能全链条创新为突破,聚焦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和高端装备产业化,加快多领域全场景示范推广应用。  
工信部优化调整车联网直连通信信道配置 助力车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

工信部优化调整车联网直连通信信道配置 助力车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天前
2024年12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国家无线电办公室)发布《国家无线电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明确车联网直连通信无线电发射设备有关技术要求的通知》(国无办函〔2024〕113号)(以下简称《通知》),优化频谱资源配置,推动车联网直连通信产业创新发展。 2018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全球率先发布《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直连通信使用5905-5925MHz频段管理规定(暂行)》(以下简称《管理规定》),规划20MHz带宽专用频率供车载(便携)和路边无线电发射设备使用,有力推动蜂窝车联网直连通信(C-V2X)技术的发展,同时为车联网直连通信产品研发、标准制定、产业成熟、应用拓展等提供了频谱资源保障。 《通知》在《管理规定》基础上,将车联网直连通信原有20MHz单一信道带宽配置调整为10MHz或者20MHz(即车联网直连通信车载(便携)设备可以使用5905-5915MHz或者5905-5925MHz、路边设备可以使5915-5925MHz或者5905-5925MHz)两种信道带宽配置,进一步提升信道配置灵活度,提高频谱使用效率和抗干扰能力,为产品研制、规模部署、应用推广提供更多选择,更好满足产业需求,对推动车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国家无线电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明确车联网直连通信无线电发射设备有关技术要求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无线电管理机构,交通运输部无线电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   在统筹国内外车联网直连通信频率使用现状和需求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产业发展实际、技术演进路线和同邻频无线电业务兼容共存等情况,2018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全球率先发布《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直连通信使用5905-5925MHz频段管理规定(暂行)》(工信部无〔2018〕203号,以下简称《管理规定》),为推动我国车联网直连通信发展明确了技术路线,提供了频谱资源保障,对促进相关产品研发、标准制定、产业链成熟、测试验证等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更好推动车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产业需求,不断优化频谱资源配置,现对车联网直连通信无线电发射设备有关技术要求明确如下:   一、车联网直连通信车载或便携无线电发射设备可以工作的信道带宽为10MHz(5905-5915MHz)或20MHz(5905-5925MHz)。   二、车联网直连通信路边无线电发射设备可以工作的信道带宽为10MHz(5915-5925MHz)或20MHz(5905-5925MHz)。   三、车联网直连通信无线电发射设备使用管理和其他技术要求仍按照《管理规定》执行。   国家无线电办公室 2024年12月11日  
智加科技完成行业首个仓到仓全无人驾驶重卡运营测试

智加科技完成行业首个仓到仓全无人驾驶重卡运营测试

一天前
近日,智加科技成功完成行业首个仓到仓全无人驾驶运营测试。此次全无人化测试从湖北省黄石市某大型电商物流园出发,途经复杂城区与多车道高速,最终安全抵达货运机场内的大型仓储中心。     运营测试过程中,智加无人驾驶重卡展现了在面对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和物流园区等复杂路况时的强大处理能力。运营路段包含物流园内部道路和城市道路,涉及到行人、自行车、摩托车、锥桶、水马等各类交通目标的检测和预测,以及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检测和交通流博弈。 智加无人驾驶重卡通过以DualBEV多目视觉为核心的多传感器融合感知,基于场景风险评估的多层渐进式决策,和时空联合约束的轨迹优化等算法,突破性解决了这些技术难点,使得无人重卡的作业环节真正实现了仓到仓运输,充分展现了智加无人驾驶系统能力上限的不断提升。   抬杆通行场景:从容不迫,丝滑过“关”   收费站场景中,自动驾驶重卡面临诸多技术挑战,包括光照变化、抬杆结构细长易被遮挡、动态交通流的干扰以及狭窄环境中的精准控制。收费杆的开闭状态和位置需要高精度的感知算法实时识别,而收费站的复杂性(如不同设计和异常场景)也对规划和决策算法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重卡由于自身体积大、惯性强,对轨迹规划精度和停车位置控制的要求更加严苛,稍有偏差可能导致剐蹭或碰撞。 智加的L4级自动驾驶重卡通过多模态融合感知,克服了单一传感器(杆的细长结构对激光雷达分辨率提出较高要求)检测性能不足的缺陷,能够实时估计收费杆的角度、位置及开闭状态;规划决策层采用模仿学习,将司机的驾驶经验嵌入轨迹规划算法中,在狭窄环境中实现车辆的精准减速、排队、停车及加速通行。此外,通过冗余设计和应急逻辑,系统能在收费杆未正常抬起或行人、锥桶、掉落物等非标物体挤压通行空间时,平稳停车并发出提示,确保运行安全,最终实现了自动驾驶重卡面对物流园区出入口、高速收费站等不同场景的稳定表现。    城区繁忙路口:稳中求“进”,高效通过   城区繁忙路口混合了行人、电瓶车、公交车、私家车和交通信号灯等多种交通要素,其行为如“布朗运动”一般难以预测,如随时变道、转弯、启停以及红绿灯遮挡和读秒等,增加了无人重卡在环境感知和轨迹预测方面的挑战。尤其在高峰时段,交通流密集,无人重卡需要在狭窄时变的时空走廊内精准规划,避免与其他交通参与者发生碰撞。   智加的L4级无人重卡依托于DualBEV和Rock-Track等先进的视觉主导多传感感知与预测算法,完成路口区域内实时准确的全景全息环境感知。这些算法为不同的语义目标(如汽车、摩托车、行人等)分配了多种运动模式,从而提升了跟踪和预测的精度与稳定性。在规划与决策层面,智加采用基于模型的强化学习框架,将交通参与者与自车的运动不确定性转化为时空走廊约束,并通过自研优化求解器生成实时、安全、舒适的行车轨迹。此外,智加的红绿灯模块通过多摄像头输入实现长距离检测、车道分配和读秒功能,能够在逆光、黑夜和遮挡等极限工况下稳定工作。以上算法的有机结合,使得无人重卡能够在繁忙路口实现安全排队和高效通行。   复杂混行场景:狭路相“逢”,灵活应对   收费站场景凸显多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临停车辆占用或挤压行车道,增加了环境感知的复杂度;此外,车辆的机动行为如突然启停、车门开闭、人员上下车等,也使决策过程更加复杂。智加的L4级无人重卡在具备目标检测、识别、跟踪和预测等功能的基础上,还具备对异常目标和事件的风险评估能力,包括对传感器数据质量、标定参数、定位可用性、感知、预测不确定性及交互复杂性的监控。   视频中,在识别到路旁小车的异常情况后,无人重卡通过试探式让速-多模态时空避让-试探式回道的多级渐进决策框架,顺利完成绕障任务。该决策框架不仅结合了上游感知与预测信息,还精准建模了重卡控制特性,如执行机构响应较慢的问题,确保在狭窄、动态变化的时空走廊内,车头和挂箱都能安全、灵活地完成避让。   全路况覆盖:举“重”若轻,一路畅行   智加科技不仅持续升级其感知和规控算法,还与车企及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紧密合作,针对车辆平台性能和功能安全进行了大量优化。通过整车线控接口的“平台化设计”,智加实现了对不同OEM车型和平台的快速适配。这一设计使得系统能够高效移植并兼容多种车型,同时通过软硬件解耦,减少了硬件变化对算法开发和系统性能的影响。   此外,智加与合作伙伴联合研发了行业首个冗余转向系统(EHPS),并已实现规模化量产。这项工作解决了在自动变道、大曲率匝道等工况下出现的转向不足问题,并极大改善了商用车在制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跑偏现象,提升了重卡的行驶稳定性与安全性。   这些工程创新不仅保障了车辆在高速变道、转弯和定点停车等基础驾驶任务上的表现,还为更加复杂的场景,如并道避让、通过狭窄区域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进一步增强了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和适应性。   在整个运营测试过程中,全程主驾无人充分展示了智加在多个领域的领先工程能力,包括传感、计算、通信和执行等多个维度的冗余设计。通过持续升级系统的软硬件架构,特别是对潜在失效状态的监控和处理,智加确保了无人重卡在运营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为其安全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保障全无人测试过程中的公共安全,智加还配备了安全保障车辆,确保测试的安全性不受任何影响。   智加科技总裁李勃表示:“智加已获得全国首张重卡无人驾驶开放道路测试牌照,并于苏台高速S17(苏州—台州)完成全球首个无人驾驶重卡示范运营。此次仓到仓全无人驾驶运营测试是智加领航新一代产品的首次成功应用,有力证明了智加无人驾驶技术的领先性。随着技术的演进和政策的支持,智加将持续进行干线物流场景下的技术探索和商业化创新,实现真正的重卡自动驾驶无人化、规模化商业运营。”  
巩固提升优势产业 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

巩固提升优势产业 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

两天前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指明了明年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即在中国制造由大向强的关键阶段,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由包括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内的各类现代产业构成的产业体系、产业系统。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协调性、开放性是其重要特征,目的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优质高效的产业供给体系,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厘清其重要特征。比如,完整性意味着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整、产品品种丰富完备、零部件配套能力强,因此补齐短板和缺失链条是关键;先进性既包括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先进产业体系,也包括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这需要加强原始创新,应用新技术推动产业不断优化升级;安全性强调统筹好产业发展和产业安全的关系,因此要在开放中确保产业体系自主可控,这就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常态化风险预警及处置机制,保障产业安全。   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产业体系现代化本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技创新能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根本动力。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催生新产业新赛道,重塑生产方式,重构产业体系。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成为决定全球产业竞争的关键变量。科技创新通过补齐技术短板、拉长优势长板、锻造未来新板,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先进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支撑。我国已基本形成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稳居世界第一位。相较于传统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不断吸收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灵活生产,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处于产业链核心位置的先进制造业能带动上下游进步,并为现代化农业、服务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分业施策。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用好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推动重点行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光伏、5G等领域,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培育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6G、原子级制造等新赛道。   先进制造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也是难点。唯有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支撑作用,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夯实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能。    
市场监管总局对电动汽车供电设备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管理

市场监管总局对电动汽车供电设备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管理

三天前
2024年12月1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对电动汽车供电设备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的公告,《公告》明确:市场监管总局对电动汽车供电设备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管理。自2025年3月1日起,开始受理认证委托;自2026年8月1日起,未获得CC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电动汽车供电设备,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对电动汽车供电设备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的公告   为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有关规定,市场监管总局决定对电动汽车供电设备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管理。现将有关要求公告如下: 一、2025年3月1日起,指定认证机构开始受理电动汽车供电设备(产品描述与界定见附件)CCC认证委托。承担相关认证、检测工作的认证机构和实验室另行公布。 二、2026年8月1日起,未获得CC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电动汽车供电设备,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三、指定认证机构应当依据CCC认证通用规则和对应产品实施规则制定认证实施细则,并向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备案后,方可开展认证工作。 四、指定认证机构和实验室应当在认证风险可控、保证认证质量的前提下,积极采信已有合格评定结果,减轻企业负担,便利企业获证。   附件:产品描述与界定   市场监管总局 2024年12月5日  
网信办:强化自动驾驶网络安全标准研究

网信办:强化自动驾驶网络安全标准研究

2024-12-16
2024年12月12日,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网安标委主任委员王京涛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的2024年第二次“标准周”活动上指出,站在新起点、新征程,网安标委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做好网络安全标准化工作。 一、要以标准支撑构建国家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尽快推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边界确定方法、安全保护能力指标体系、网络安全产品告警信息格式、资产信息格式等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工作,加快形成体系化的防御能力。 二、要以标准助力数据安全治理和监管,加快数据分类分级保护要求、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等标准研制,保障数据安全有序流动。 三、要以标准规范引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安全有序发展,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等标准的研制发布,强化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等相关网络安全标准研究,有力护航新兴未来产业安全发展。 四、要以标准助推我国网络安全国际影响力提升,持续推动我国网络安全标准“走出去”,全力办好2025年下半年SC27国际会议,力争取得会议组织和会议技术成果的双丰收。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或将呈现三大新风向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或将呈现三大新风向

2024-12-16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43.7万辆和331.6万辆,环比分别增长14.7%和8.6%,同比分别增长11.1%和11.7%,月度产销创历史新高。 在以旧换新政策拉动下,我国乘用车产销在11月份也首次突破了300万辆,产销分别完成310.9万辆和300.1万辆,环比分别增长14.9%和9%,同比分别增长14.9%和15.2%。作为拉动我国汽车销量增长的另一动力,汽车出口在11月份也实现了同比增长1.6%。 由此可见,中国汽车产业已形成竞争发展与结构调整并重的新格局,即将迈入2025年的中国车市,将面对是否会更“卷”、汽车企业在存量竞争下如何“突围”、中国汽车的国际发展优势与“出海”布局等核心议题,笔者认为,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将呈现三大新风向。 一是并购提速,进入新的整合周期。从近十年的发展看,部分汽车品牌对新时期汽车市场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缺乏深刻理解,在汽车设计理念、技术积累、生产经验、成本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多短板,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随着市场竞争愈演愈烈,2025年将成为汽车行业品牌大整合的一年。 二是坚定“出海”,加速拓展新兴市场。中国汽车“出海”已是大势所趋,而中国汽车品牌的全球化则是“出海”的题中之义。虽有不利因素阻碍,但中国车企海外布局的进程不会停步。从全球化视角来看,汽车零部件和汽车后市场同样是广阔的蓝海,在相关领域,中国企业以丰富的产品种类、过硬的产品质量赢得了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全球市场份额将稳步上升。 三是扩大开放,构建全球合作新生态。汽车是高度全球化的行业,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与市场格局的变化,开放合作已成为车企的“必选项”。汽车行业高水平开放的过程,也是整合国际、国内最优质资源的过程。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优秀的企业脱颖而出,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来源:证券日报  
人民日报:从“年产过千万”看“特斯拉效应”

人民日报:从“年产过千万”看“特斯拉效应”

2024-12-13
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首超1000万辆之际,不少人想起了特斯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全面取消,彰显了中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自信。   开放带来进步,开放成就中国式现代化。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布,“要尽快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特别是汽车行业外资限制”。 3个月后,特斯拉宣布在上海建厂,总投资达500亿元,规划年产能50万辆。2019年1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奠基,当年12月第一辆整车下线。 作为首个外商独资新能源汽车项目的特斯拉“整车制造”,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的“特斯拉速度”,为特斯拉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也带来“鲇鱼效应”,倒逼中国车企加快创新。 中国新能源汽车数量“年产过千万”,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面对开放环境下的激烈竞争,面对特斯拉的“鲇鱼效应”,中国车企敢于直面挑战、积极应变求变。 在开放竞争中练就真本事,今天的中国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最活跃的产业中心。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量跃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逾120万辆,同比增长77.6%。 11月1日起,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施行,限制措施由31条压减至29条。这意味着中国具有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坚定决心,勇于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 从发展的基石看,这个“年产过千万”建立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快融合的基础之上。中国一批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实现了强势崛起,在产销量、核心技术、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实现了由并跑变领跑。 从发展的底色看,这个“年产过千万”筑就的是全球新能源产业的“绿色里程碑”。以此为标志,中国新能源汽车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更折射出以绿色发展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快速成长壮大。 绿色低碳发展是潮流、是大势,不是“小院高墙”所能阻挡的。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出口92.8万辆,同比增长12.5%。面对“加征关税”等大棒,全球消费者用行动表达了对优质产品的喜爱、对绿色低碳理念的追崇。   合作共赢是正道大道,封闭排他是死胡同。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   凭借技术、品牌等优势,背靠中国超大规模消费市场,特斯拉销量的大幅增长,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快速发展。如今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零部件本土化率已超过95%,超过60家供应商进入特斯拉全球供应链体系。 依托中国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一流的智造能力,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平均30多秒就有一辆整车下线。2023年,特斯拉中国工厂的产量在其全球产能中占比过半,其中36%对外出口。 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正是一个双赢、多赢的过程,顺应的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分工的大趋势,彰显的是合作共赢、和合共生的理念。 今天,越来越多的跨国车企利用中国市场、技术和制度开放等优势,实现了“在中国,为世界”的转变。在匈牙利,在西班牙,在缅甸,在马来西亚,在巴西……中国新能源车企海外建厂促进绿色合作,带动更多国家和地区绿色低碳转型。 当地时间11月14日晚,中秘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秘鲁钱凯港开港。这座南美首个智慧绿色港口投入运营后,每年将为秘鲁创造逾8000个直接就业机会,带来45亿美元收入,新时代亚拉陆海新通道破浪而出。   “从钱凯到上海”,从双赢到多赢。 人类社会休戚相关、福祸相依,凝聚共赢、多赢的最大共识才有未来。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本着合作共赢的理念,我们不断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愿同各方一道努力推动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   大开放带来大发展,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在开放中,我们不仅练就了真本事,更极大增强了发展的自信心。历经多少次风险挑战,坚定不移扩大开放,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我们最终都化险为夷、化危为机。   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今天的中国,更加富有底气和定力。   同球共济、和合共生,秉持更加开放包容的胸襟,世界一定能更快迎来下一个“绿色里程碑”。    
工信部:11月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5.6%

工信部:11月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5.6%

2024-12-12
2024年12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发布2024年11月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2024年11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43.7万辆和331.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1%和11.7%。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6.6万辆和151.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5.8%和47.4%。 一、11月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1.7% 11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43.7万辆和331.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1%和11.7%。 1-11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90.3万辆和27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9%和3.7%。 (一)11月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15.2% 11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10.9万辆和300.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4.9%和15.2%。 1-11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445.9万辆和2443.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3%和5%。 (二)11月商用车销量同比下降13.9% 11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2.7万辆和31.5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5.7%和13.9%。 1-11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44.4万辆和350.5万辆,同比分别下降6.2%和4.4%。 二、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47.4% 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6.6万辆和151.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5.8%和47.4%;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5.6%。 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34.5万辆和112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6%和35.6%;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3%。 三、11月汽车出口同比增长1.6% 11月,汽车整车出口49万辆,同比增长1.6%。新能源汽车出口8.3万辆,同比下降14.1%。 1-11月,汽车整车出口534.5万辆,同比增长21.2%。新能源汽车出口114.1万辆,同比增长4.5%。 来源: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  
2024:汽车业40年,可以汲取哪些经验和智慧?

2024:汽车业40年,可以汲取哪些经验和智慧?

2024-12-12
【核心观点】2024年是我国开启轿车对外合资40周年,是第一版产业政策发布30周年,是第二版产业政策发布2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指示10周年。40年汽车产业大发展,很重要的是处理好了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顶层设计与战略战术、政策创新与制度创新等的关系。下一步,应充分借鉴和继承之前好的经验,根据新阶段新任务新要求,抓住汽车产业、汽车社会、政府治理中的主要矛盾,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市场主导、创新引领、开放包容,强化法治管理、高效治理、统筹协调,坚持与时俱进、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快实现汽车产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健康、平稳有序地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汽车强国建设。   2024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除了我国第一家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成立40周年外,还有第一家越野车合资企业(北京吉普)营业40周年,对外合资正式开启了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新纪元,奠定了我国汽车大国的基础;我国工业领域第一部产业政策(《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发布30周年,第二版产业政策(《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发布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重要指示10周年。   这么多的重大事件,为什么碰巧都发生在带“4”的年份,笔者认为肯定不是巧合,而是有大量的前期铺垫和孕育,是瓜熟蒂落,是水到渠成。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笔者一直想写点东西,以此来纪念和总结40年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启迪和指导未来。由于涉及1980~1990年代的历史情况,笔者也查阅了相关资料,并向有关的行业前辈请教,试着写了这篇文章,权当抛砖引玉,仅供业内参考,并欢迎批评指正。   笔者长期研究汽车政策,参与了过去20多年很多重要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从政策维度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大体上可以分为4个10年。第一个10年是改革开放初期到1993年。我查了有关资料,1980年代初产业政策的重点是推进汽车工业调整改组、商用车产品升级换代及轿车工业合资。1983-1985年,落实中央领导关于轿车可以合资的指示,成立北京吉普、上海大众、广州标致等轿车/越野车合资企业,开始对外合资和技术引进。1987年,国务院北戴河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轿车工业的战略,并确定“三大三小”生产布局(后增加了两微)。第二个10年是1994-2003年,以1994年国务院发布《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为标志,核心是规范汽车工业合资合作和促进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第三个10年是2004-2013年,以2004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发布为标志,核心是适应加入WTO新形势,引导汽车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第四个10年是2014年至今,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重要指示,为我国汽车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谋划了路径,并由此大幅强化和完善了新能源汽车政策体系,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发展。四个阶段的政策,对推动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   40年来,我国汽车产业从“缺重少轻、轿车几乎是空白”到今天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从落后的传统汽车生产到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国,从几乎没有汽车出口到出口世界第一,从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盘点40年的产业发展历程、政策变化和调整,笔者认为,汽车产业大发展首先应归功于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汽车产业和政策角度来说,很重要的是处理好了以下几个关系。   1、开放搞活,处理好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关系。梳理过去40年的政策变化,开放一直是一条重要主线,那就是充分考虑国内企业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对外开放到一定程度后,加快对内开放;在整车制造领域包括电动汽车领域,对内开放优先于对外开放。     首先是对外开放,从严格的审批限制到全面开放。1980年代初,中央决定轿车工业可以对外合资,通过轿车合资,以产顶进。对外开放,揭开了汽车产业大发展的序幕。随后,1983年北京吉普越野车项目签约,1984年上海大众轿车项目签约,多个合资企业陆续成立。长期以来,我国对外商投资汽车整车、发动机项目有严格的股比限制,并辅以多项要求。加入世贸组织后,相关限制和要求不断放宽或取消,根据有关文件,到2022年已全面取消整车项目的外资股比限制,汽车领域全面对外开放。而之前,纯电动乘用车领域,已经先于传统燃油车领域开放(2018年),如特斯拉在华独资建厂,有效地发挥了鲶鱼效应,带动了中国整个电动汽车产业的提升和发展。回望40年发展历程,可以说,我国汽车产业正是抓住了外商投资与合资合作的历史性机遇,才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其次是逐步对内开放,并且对内开放先于对外开放。1980年代中央确立了“三大三小两微”的轿车布局,上述轿车项目全是国有企业为主体。长期以来,国家产业政策对汽车生产(含轿车)资质严格管控,对新建汽车企业实施严格的审批制度,事实上不允许民营企业进入轿车生产领域。1990年代末,由于看好国内轿车市场前景,一批民营企业如吉利,地方国资如华晨、奇瑞、哈飞、昌河等,开始探讨进入轿车生产领域,后被允许以6字头(客车)产品销售。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家调整了产业政策,允许吉利、长城、比亚迪等民营企业,华晨、奇瑞、悦达、哈飞、江淮等地方国企进入轿车(7字头)生产领域,并开展全系列乘用车生产。随着电动化的发展,2015年国家也调整了新能源汽车投资管理和准入政策,允许一批业外的民营和地方国企进入电动乘用车生产领域。目前,虽然国家对新建汽车项目仍实施管控,但重点已经转为支持有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进入和规范现有企业扩能。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今天在看待这段历史时,应要充分考虑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经济体制、宏观导向以及汽车工业和管理实际。     2、创新为本,处理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自主创新一直贯穿了40年汽车产业的整个历程,可以说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主线。过去40年,乘用车领域实现了引进技术主导到本土创新主导的转变,商用车领域则是通过引进外资的技术,不断嫁接改造提升自主技术,最终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汽车本土品牌、本土企业和本土产业链供应链。   长期以来,我国汽车产业的重要目标是通过引进外资建立整车合资企业,带动外资零部件企业投资,建立国内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展中国本土品牌和本土汽车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合资企业中方(国企)基本都是主要依赖旗下整车合资企业发展,合资企业贡献大部分的产销量、营收、利润等。随着合资企业中方能力的增强,国家适时调整产业政策,强化自主创新,在2010年前,主要合资企业中方集团通过充分利用合资合作积累起来的技术和产业资源,陆续推出自主品牌的乘用车产品,近10年来,更是对自主业务大举投入,自主板块对集团的贡献已大幅提升。独立发展的汽车企业集团,更是充分受益于合资合作建立起来的良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及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锚定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已经涌现出了多家产销在100~400万辆的自主品牌汽车集团。部分企业更是抓住了电动汽车发展的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3、目标引领,处理好顶层设计与战略战术的关系。我国每个重要时期都很重视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发展方略,都明确了产业发展的目标、路径和任务。同时,每个时期,都围绕目标和任务,出台了若干个具体的实施细则,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引导产业向既定方向迈进。   四个10年发展阶段,其实对应的是四个时期的不同的政策目标、重点和体系,每个时期,都有相配套的若干项政策。比如,笔者曾深度参与了2004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和起草工作,该政策明确了加入世贸组织初期汽车产业发展的总纲和政策框架。据了解,有关部门为了落实该政策,出台了超过20项实施细则。   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我国尤其重视加强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系统谋划目标导向、创新驱动、需求牵引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并及早确立了技术路线和“三纵三横”研发布局,坚持并持续筑牢纯电动、插电式混动和燃料电池三大技术战略路径。在国家战略指导下,我国建立了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央地协同建立了全方位、多角度、多途径的支持政策体系(累计几百项政策),覆盖研发、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等产业链各环节,形成了系统全面支持,并不断优化支持完善。产业链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不断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产业创新体系逐步健全,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显著提升。   4、顺应市场,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都非常重视产业政策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更多是在“引导”,通过定规则、制标准、优环境、建生态,引导产业规范有序发展,并且政策关注的重点还是整车。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毫无疑问,广大汽车及产业链企业是产业成长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自从我国1993年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或决定性作用,我国汽车产业在重视政府政策引导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导作用。对于幼稚产业、发展初期的新兴产业,政府扶持是必要的。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成长进步,一直离不开产业政策的作用。对于整车企业,一直坚持兜住底线、适度管控的原则,而对产业链,则基本是全面开放,由市场主导。   首先,广大的汽车及产业链企业是汽车产业大发展的根本和主导性力量。潜力巨大的汽车市场,逐步增强的中国加工制造优势,吸引了众多中外企业进入汽车产业,并成长壮大,部分企业成长为世界级的汽车企业、汽车供应商。正是看好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前景,大众、丰田、通用、现代等主流外资车企投资中国,曾赚的钵满盆盈。新能源汽车领域是体现最充分的。国家政策支持和增长潜力大、需求多元、开放包容的超大规模市场,极大激发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创业活力,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传统车企主动拥抱电动化大势,“造车新势力”已成为引领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有力带动了上下游产业投资和技术进步,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迅速崛起。   其次,产业政策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规范行业秩序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汽车制造业是规模效益突出,且属高投入、高创新、高风险的行业,再加上我国对地方政绩考核要求和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产业政策从引导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引导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对新建汽车生产企业和新增产能实施管控是必要的,甚至也有迫不得已的一面。同时,通过不断加严标准法规及事中事后监管来加强对汽车产品安全、环保、节能等监管。对汽车零部件,1994年后则基本上完全对外开放。   5、适应发展,处理好政策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40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不断完善适应汽车产业发展需要的监管框架、基本制度,还建立起了保障制度实施的配套政策体系。这两者,都是根据汽车产业实际和政府实际,不断优化、完善,不断创新,使之更好的适应汽车产业发展需要。   40年以来,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和并结合国内实际,建立和完善了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制度。比如汽车准入管理从《目录》到《公告》、3C,投资项目管理由审批制到备案制,尾气排放管理从型式批准到环保信息公开,建立了燃料消耗量管理、汽车召回、汽车授权经销、二手车出口、研发创新等相关制度,完善了汽车税收、机动车登记注册、二手车流通、维修、报废、在用车年检等制度,汽车进口由严格管控到完全开放等。   政策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具体体现和实施手段,汽车相关政策大体分为规范约束和鼓励支持两类,都注重底线思维,并注重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比如,新能源汽车发展,20多年来,我国锚定电动汽车发展不动摇,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取得很好的政策效果。这些政策措施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有效性,都会根据产业情况适时调整,比如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支持的重点、方
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七大变化趋势

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七大变化趋势

2024-12-10
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颠覆汽车产业的过往格局。近期,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联合麦肯锡发布研报《对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的初步分析》,归纳出7个标志性变化趋势,供业界参考。   1、2030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趋势 2030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有望达到50%。据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全球乘用车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8千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接近4千万辆;从保有量角度看,全球新能源乘用车规模有望达到2.4亿辆,占比接近20%。   图表1  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趋势   因政策、战略和推广程度不同,全球各地区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呈现差异化特点。随着新能源汽车总拥有成本(TCO)经济效益的逐渐显现和智能汽车带来的消费者体验感提升,2030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有望接近70%,销量达到18(百万台);欧盟在禁燃指令和本土动力电池产业链建设的推动下,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预计达到8(百万台),将与中国共同引领行业发展。美国在IRA法案财税激励和对本土产业链、基础设施投资等多方面政策的推动下,汽车电动化进程将提速,预计2030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7(百万台),渗透率有望达到50%以上。 东南亚地区虽然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起步较晚,目前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仅约2%,但近年来,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提供购车补贴、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关税优惠、建立多边贸易合作机制、设立具体发展目标等,东南亚地区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望进一步增长。预计到2030年,渗透率有望达到20%以上,其中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将成为重要拉动国家。   2、2030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消费趋势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消费趋势呈现出台阶式变化特点,基于智能化的个性场景应用将成为未来消费者的关注重点。在中国,由于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在新能源汽车中的普及,经济型和高端品牌的新能源汽车车主,都表达出愿为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付费的意愿,尤其是高端品牌车主(根据市场调研,53%的高端新能源车主愿意为自动驾驶功能更换品牌)。 欧美消费者将追随中国消费趋势变化,从当前关注的续航里程、拥车成本、电池衰减等因素转变为以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应用等为主的智能化功能。到2030年,汽车智能化功能将逐步普及并成为全球汽车消费者的共识,中国汽车市场也将持续引领全球消费趋势并成为全球研发的重要集聚地。汽车智能化水平将成为车企竞争的主赛道。   3、2030全球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趋势 动力电池降本迭代以及生成式AI等智能化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普及进入快车道。在电动化方面,得益于动力电池创新技术的迭代突破、现有工艺的改良和精进,以及电池产能规模的提升和原材料价格的趋稳,预计到2030年,锂电池成本将再降低25%左右,进一步推动“油电同价”的实现。 此外,2030年或将实现全固态电池产业链的全面打通,高比能、高安全性电池的量产,将进一步助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在智能化技术方面,随着传感器、算法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智能驾驶功能将变得更加成熟和可靠。人工智能的发展,特别是生成式AI的应用,也将为汽车行业带来更多创新,如自动驾驶决策、个性化用户体验等。智能化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与迭代,有望促使各类高阶新能源汽车售价,从当前的25万元人民币左右下探到15万元人民币左右。价格下探可使更多消费者在车辆使用周期内享受到更高阶的智能化功能,提升其驾驶体验。   4、2030全球新能源汽车产品功能发展趋势 汽车产品属性正在由传统出行工具向移动智能空间转换。随着软件定义汽车成为行业趋势,汽车的差异化竞争将从传统的硬件转向软件和生态系统。汽车的属性将由传统出行工具向第三生活空间、移动智能空间转换,逐渐走向与消费电子相互融合的产品形态,成为以电子电气构架为核心,连接车身域、智能驾驶域、动力域、座舱域,基于车、路、云协同的全产品形态。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功能也将在生成式AI等领先技术的支持下,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发生相应转变。未来5-10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电动化、互联化、数智化、绿色化进程会继续加快,新能源汽车将成为能源革命、汽车革命、消费革命、智能革命融合发展的最终载体。   5、2030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发展趋势 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格局,将呈现从“全球标准化”向“全球区域化”、“区域差异化”的格局转变,但也没有国家可单独实现整车供应链的自给自足。新能源汽车全球区域化规模的发展,改变了过去一条供应链服务全球的标准化供应体系。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至少有8个区域新能源汽车新增销量突破百万辆。区域规模化的发展,将促进动力电池等新兴核心零部件的本土化投资,比如,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联动的北美地区,计划投资576亿美元,建立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链。根据美国能源部数据统计,预计到2030年,北美地区动力电池产能规划将达到1000GWh,是2021年的近20倍,能够支持1000-1300万辆电动汽车电池的本地化供应需求。 欧洲也正在加快完善本地化供应链,努力培育本土企业成长,根据欧洲各动力电池企业公告的规划,到2030年,欧洲预计将形成1200GWh本地化电池产能。除欧洲本土电池厂扩产外,中美日韩等动力电池企业也在加速于欧洲建厂的步伐,模式也从零部件贸易出口转变为“销地生产”,主要集中于德国、匈牙利等紧邻主流整车厂商的地区。   图表2  2030年北美地区动力电池产能规划   图表3  2030年欧洲地区动力电池产能规划   一方面,中国和欧美在供应链当中将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中国成为以研发、生产为主的供应链中心,欧美在创新领域发挥关键作用。过去以欧美推动的供应链体系,将会转向中欧美“新三角”发展格局,结合区域化发展特点,发挥不同的优势。 另一方面,全球区域化发展趋势并不等同于放弃全球协同发展,比如汽车专利提交量排名前五的汽车企业分布在四个不同国家,没有一个国家能完全垄断或者封闭所有专利技术,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化合作将会持续。   6、2030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趋势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正在重塑全球汽车工业格局,2030年全球销量前十大车企中,中国车企有望占据多个席位。通过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市占率进行测算和推演,未来中国汽车的发展格局或将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情景。 情景一:当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维持当前国内50%和海外7%市占率的情况下,随着全球汽车市场规模的增长,预计到2030年,中国有望在全球前十大车企名单中占据2-3个席位。 情景二: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国内外市占率稳步增长并通过新能源汽车出口建立海外优势的前提下,如果国内市占率达到60%-75%,海外市占率达到10%-20%,预计到2030年,中国有望在全球前十大车企名单中占据3-5个席位。   7、2030全球汽车企业竞争趋势 中国汽车企业市场竞争环境更为激烈,海外成熟汽车市场竞争格局则相对稳定。为应对快速增长的用户需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国车企通过加快新车型研发速度和降价等战略来赢得竞争优势,比如当前中国车企平均新车型研发周期缩减到2-3年,仅2023年新上市车型就超过700款。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平均售价下降15%,2024年2月价格战再升级,部分车型降价幅度达到20%-30%。 展望2030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并购速度将加快,最终演变为少数头部企业集中的竞争格局。过去十年间,美、德、日等核心汽车市场前十大乘用车企业基本保持不变,市场总份额占到当地90%以上。展望未来,中国汽车企业将从当前的爆发式增长,逐渐回落到相对头部企业集中的竞争格局,前十名车企市场总份额有望从当前的70%-75%增长到90%。    
首批!昆明40余辆快递无人车将申请道路测试

首批!昆明40余辆快递无人车将申请道路测试

2024-12-09
2024年12月6日,《昆明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试行,有效期至2026年12月6日。从昆明市邮政管理局获悉,预计首批有40余辆快递配送无人车陆续申请道路测试。 根据《细则》,无人配送车包括商超配送、外卖配送、快递配送等类型。使用无人配送车开展道路测试的,在配备随车安全员的前提下,以自动驾驶模式在申请道路测试的路段和区域进行过合计不少于300公里道路测试,且未发生交通违法行为和道路测试方承担责任的交通事故后,可以开展配备远程安全人员的道路测试。使用无人配送车开展示范应用的,应以自动驾驶模式在拟申请示范应用的路段和区域进行过合计不少于600公里的道路测试,且未发生交通违法行为和道路测试方承担责任的交通事故。使用无人配送车开展商业试点的,应以自动驾驶模式在拟申请商业试点的路段和区域进行过合计不少于1000公里的道路测试,且未发生交通违法行为和道路测试方承担责任的交通事故。 无人配送车参照非机动车管理,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及商业试点期间必须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应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在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应当优先靠车行道的右侧行驶。使用无人配送车开展道路测试与示范试点的,应购买每车不低于300万元的相关保险。 昆明市邮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同对接,坚持绿色、智能运输结构调整导向,积极推进行业运输和配送车辆新能源化、智能化转型,加大快递配送无人车推广应用力度,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行业新质生产力,为全市邮政快递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激发新活力。 来源:云南日报